“2023双心医学临床推广学术峰会”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联谊会议中心盛大召开。秉承传承、规范、交流与创新的宗旨,以双心患者案例分析、临床经验交流、服务升级为讨论重点,为基层医师链接前沿技术信息与应用思维,探索心血管与心理学的融合发展新路径,助推双心医学高质量发展。
本次峰会由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承办、深圳爱普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在会议中,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心血管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孙影教授带来《从肝脾论治双心疾病》的学术汇报。
以下精彩内容提炼由爱普愈医药整理编辑2021年1月2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精神健康、身心健康及大脑-心脏-身体关联”科学声明,作为美国版的“双心医学”声明。声明指出,大量证据证实,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促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撰写组专家表示,临床医生必须意识到,不仅要尽力治病,还要关注患者的精神和心理健康。
声明建议,对于有心血管病的人或心血管高风险者,临床医生应常规评估心理和精神健康,就像评估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一样。临床医生应采用简单的筛查工具,来常规评估患者是否有抑郁或焦虑,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以下精彩内容提炼由九游代理医药整理
流行病学特点2005 年北京 10 家医院的调查发现,在3260例心血管门诊患者中,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
其中在冠心病患者中抑郁发生率为9.2%,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5.8%;在高血压患者中抑郁发生率4.9%,焦虑发生47.2%。
在综合医院的心血管门诊患者中约 1/3考虑“双心”疾病,即存在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合并心理问题;约 1/3 确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无心理问题;1/3 完全没有心血管疾病,仅存在心理问题。
由此可见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问题确实关系密切,但仍然需要更多研究来提供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我国对双心疾病的识别率仍较低目前我国双心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辅助检查资料及心理状况评估。心理状况的评估多依靠量表。我国运用HADS、SDS、SAS等作为评估的手段均有报道,以SAS、SDS较为常用。2017年的《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推荐使用GAD-7和PHQ-9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尽管筛查工具多样,但我国对双心疾病的识别率仍较低。有研究表明在心血管病患者中,有22.8%和70.9%伴发抑郁和焦虑,但心血管医生对抑郁和焦虑的诊断率仅为3.7%和 24% 。面对双心疾病的低识别率现实,我国双心学者仍需要不断努力。
双心疾病之中医的认识祖国医学无双心疾病的论述和记载,临床上常将心血管疾病归属于“胸痹”“心悸”等范畴,将抑郁焦虑状态归属于“郁证”“百合病”“脏躁”“癫狂”等范畴。双心疾病与心关系最为密切,《黄帝内经》有心主神明、心主血脉的记载,这两大生理功能体现了双心之意。双心疾病是由于心主血脉、心主神明之功能异常所致。
肝失疏泄是情志致病的核心病机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说明情志致病,主要是影响人体的气机,造成体内气机升降失调。
《灵枢·百病始生》云:“喜怒不节则伤脏。”情志内伤所致的脏腑气机失调,可削弱脏腑功能,致精微物质化生不足,抗病能力减弱,而表现出一系列虚实错杂证候,是导致疾病的关键病机。
中医治疗之从肝论治调畅情志,为肝之所主,情志活动与肝主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多年临床实践,调肝法是治疗此类疾病的基本大法。并归纳治法如下:
①疏肝理气法:此法适用于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肝郁乘脾者。症见胸闷痛,胁肋胀满不适,每于情志抑郁加重,伴不欲饮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常用药有柴胡、郁金、青皮、白芍等。
②疏肝活血法:此法适用于肝郁日久,气滞血瘀,心脉瘀阻者。症见胸闷,阵发胸痛、疼痛呈刺痛,夜间尤甚,痛处固定不移,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舌绛边有瘀斑,苔白,脉弦而涩。气郁及血者,用丹参、当归、川芎、元胡等。
③疏肝化痰法:此法适用于肝气郁滞,气机不利,水津不化,痰饮之邪壅阻气机,形成肝郁、气滞、痰凝之证者。症见心胸憋闷疼痛,疼痛不剧,以憋闷为主,且于进食油腻后加重。伴头目眩晕,呕恶,纳差,舌红苔黄腻,或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药用瓜蒌、半夏、黄连等。
④清肝宁心法:此法适用于肝火扰心,心神不安者,症见胸闷痛,胸中烦热,烦躁易怒,胸痛亦每因怒而发,伴夜不能寐,头痛头晕,舌红,苔黄,脉弦数。肝经郁热者,用黄芩、夏枯草等
中医治疗之从脾论治从心脾论治双心疾病:思虑过度导致的双心疾病患者,因脾失健运,心血化生无源,而神不守舍。
临床上常见胸部隐痛,心悸怔忡,神志恍惚,失眠健忘,四肢倦怠乏力,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无力等。”故治疗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为主,临床可选用归脾汤、养心汤、甘麦大枣汤、天王补心丹等。归脾汤配以活血药物,能够健脾养心,改善患者失眠,调节情绪和缓解心血管不适等症状,达到调脾脏以治疗双心疾病的目的。
观点展望“双心医学”立足于人文,能够更好的解释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疾病本身所不能解释的心理问题症状,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但在双心疾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仍缺乏大数据、多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的研究。增加心血管科医生识别双心疾病患者心理状况的相关培训,推广双心门诊的设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双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率。
因此在将来的医疗活动中,是否应该每一位就诊于心血管科的患者做常规心理问题筛查,又或者在各级重点专科的评审中将双心门诊的设立纳入其中的一项评价指标,以提高双心疾病诊疗水平,让患者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